《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时间:2025-08-27 13:54:29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角的度量》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1

角的度量”这节课历来是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习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的较难,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但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习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但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

我认为主要在于:

首先是教具量角器与学生的量角器有所不同,教具是木头做的,中心点与零刻度线找起来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其次是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改进方向:

1、安排四人一组,让会的同学手把手教不会的学生,这样能够做到所有学生都能动手尝试量角。

2、加强学生对量角步骤的理解,配合以动手操作,做到言行一致。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2

伴随着“叮铃铃”的响声, 瞅眼望向所准备的但至今尚未完成的教学环节,心里不得不开始着急起来。于是在我的催促声中草草的将这节课给收尾了。

没有预想中的那么顺畅,没有意念中的那般淡定,没有笃定中的那份坦然。有的更多的是一份茫然,一份不知所措,一份无以聊表的自我苦笑。

这节课上下来,给我自己的第一感觉就是完全“乱了”。 那些事先预定好的学生行为,根本不在我预测范围内。我的所谓的设计好的思路,全在叫学生自主说说量角器上有什么的时候混乱了。然后就这样顺着学生的思路走,努力的顺从他们的意思再把他们拉回到我笃定的轨道中。有时候拉着拉着,兜兜转转的绕了一大圈,才切入到我想说的问题上来:有时候拉着拉着,突然间会发现,自己都词穷,都不知道怎么往下说了。在脑海中快速组织好语言脱口而出,讲完之后竟会有种表述不清,语无伦次的感觉。一句话一句话的重复着,好有时间思考接下来该怎么办。偏离预想的越远,便拉的越吃力,就越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到底是直接点中这个要点,还是顺着学生的意思继续下去呢?在心里里顿时激起了一层层的涟漪,原本淡定平静的'心便再也淡定不起来了。这是我课中内心纠结的一种真实写照。作为一名老师, 或许我的思维还不够敏捷,口头表达能力还不够强,以至于还不能够达到一种在课堂中无论出现怎样的格局都始终波澜不惊,始终能够得心应手的境界。在这方面,我需要好好的反思,好好的斟酌,好好的加把油。在课堂设计及教学中, 我们还是要多关注学生,关注他们思维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学着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我们看来很简单、很得心应手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就不是那么的简单了。所以,我们教学环节、教学问题的设计,要时常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这样设计对他们要求会不会太高、太难了?

其次,我发现我的这节课对学生的评价力度还不够,评价语言不够多样化。对于课堂上表扬或鼓励的话语,结合平时的教学,总会感到很词穷,每次表扬来表扬去也就那么几句他们都耳熟能祥的话语,一点都没有新意。这是不是也再一次的说明了我词汇量的短缺呢?再就是,对时间的把握度不够。 当铃声已经响起的时候,才发现还有好多内容还没讲完。对时间的把握力度不够,确切地说,就是不能做到收放自如。该收则收,该放则放,掐准每个环节所要用的时间。造成时间不够的原因也有可能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太喜欢重复学生的话了。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总是喜欢一而再再而三的去重复,这或许是一种习惯,亦或许是为了拖延时间,让我们自己有一点思考的空隙,但也就是在这样的重复中,我们的时间就这样一点一点的逝去了。

毋庸置疑的,这样的活动,确实能让我们从中或多或少的学到些东西。特别是评课环节,经过他人的点评,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我们自己所没有发现,所看不到,所不知道,甚至一些我们早已习以为常、早已不知不觉渗透到我们的教学中但是它确确实实是不正确的东西。 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勒特,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见解。所以,在这样的模式中,我们更能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只有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我们才知道该从哪方面下手,该怎么去改正,争取下次不犯类似的错误,争取做的更好。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才可以更好的成长。

就以今天的画角为例,我只是为了配合当时的教学需要,随随便便的就将一个角勾成了。却从来没想到,这样是不是太随意了点呢?我现在的随意会不会让学生也养成这样的习惯呢?因为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特别强的。说不定我们的一个随意,就已深深的印在他们的脑海里了呢? 从而让他们养成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 这节课,从我开始准备到上完为止, 我都不知道我犯了一个知识性的错误。在让学生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我让学生用直尺测量角一角二各角俩边间的距离,以此来说明角的大小与角叉开的大小有关。连我自己也忽略掉了“射线是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的” 这样的一个概念。

所以,还是要感谢评课,让我们能更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3

角的度量对学生来说一开始是个难点,确实,一节课下来,从学生的掌握情景来看,教学情景不太梦想,很多学生没能够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教的方法和技能。课后反思,觉得问题主要有:

1、学校发的量角器的质量不是很好,不是透明的,中心点也不是很明确,这样学生在进行中心点对顶点这个步骤时也会出现偏差,这些量角器对学生正确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必须的阻碍。

2、学生读角的度数时没有先估一估是锐角还是钝角,其次是确定看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的意识,明明是一个锐角,但度数读出来却大于九十度。

3、在教学方法上 ……此处隐藏8687个字……何量角,而是让学生先自已尝试用量角器量角,量完后再来谈感受说做法:你是如何量的?量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让学生就这三个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在同伴的互帮互助,不断修正和完善中,学生们自己总结出量角的`方法,而且还能清晰地根据量角器进行分辨:如果角的一条边与左边的0刻度线重合就该读外圈的刻度;相反的就该读内圈刻度。0刻度线在左边就读外圈的刻度,如果0刻度线在右边就读内圈的刻度。知道该怎么量角后了,画角就水到渠成了。

从课堂反馈情况来看,本课的教学目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但还是有一少部分学生在量角的时候还不是很准确。经过反思,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课前准备不充分。尽管课前已强调学生要买有中心点的规范的量角器,但因学具盒里所提供的量角器不够规范,它没有中心点,有一部分学生直接利用学具盒里的而没再重新购买,导致量角读数时误差较大。二是考虑不周全。对于中下生来说,读数时只强调外圈内圈刻度还不够,如在120到130度之间,虽然懂判断要读外圈还是内圈刻度,但有一部分学生对于是125度还是135度还比较模糊。因为角的出现是静态的,学生没看到角的两条边的旋转过程,所以还会判断错误。如果教学中能引导学生想象角的动态形成过程,相信在判断上定能减少失误。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13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之后学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情境,问题探究生活化

本课教学,我给了很多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实践,向他们供给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中交流的机会。当学生经过操作体会到用对折的方法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有必须的误差,比较麻烦,并且在实际生活中也不可能总是用对折、撕等方法进行比较,我就提出:要明白生活中的角的大小都能用刚才所说的对折、撕开的`方法去比较去度量吗?所以,就引起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问题。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既自然,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事物。

二、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数学

以往教学这一资料时,从度的引入到量角器的认识,教师必然有一大段的介绍与陈述,并且字字精练,讲究数学语言的准确性。从教师的角度讲,这说明教师对知识理解透彻,语言表述本事较强。但再看看学生吧,什么度、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教师还没讲完已经要张冠李戴了。本节课是从学生的认识角度去教学概念的:先由比较角的大小着手,当两个类似大小的角出现时,构成了第一个认知冲突,由此学生想出了很多比较大小的方案,从教师的角度,这些方案很平常甚至稚嫩,但如果从学生的角度想,这些方案就很有创意了。第二个认知冲突便是学生提出问题“很小很小的角到底是多小?学生想出的方法更奇特了,但不可否认,学生的思维在自然而流畅地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近,虽然语言不如教材那般准确。本课所采用的让学生自我发现的方法与“向儿童呈现学习的材料,强化正确的答案”的传统学习方法相比,学习效果显然优于后者。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14

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确实教育信息化提高了教学效果,多媒体演示使课堂声画并茂,所有这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让学生尽快享受到多媒体教学的好处,也为了探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我进行了“角的度量”的教学尝试。

角的度量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八册第单元的内容,教学目标是知道计量角的常用单位是“度”,认识表示度的符号“。”;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射线和角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学习画指定度数的角和计算角的和差的基础。课中知识点较多,而新知识又较抽象、枯燥。以往大多是教师讲,学生看的形式。这节课上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信息技术,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操作中积累感性认识,逐步形成较为熟练的测量技能。

片段一:复习导入:(1)请你判断一下图形中哪些是角?(2)你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吗?(3)用眼睛目测一下两组角中的两个角的大小。通过设疑两个大小比较接近的角如何比较出他们的大小,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

片段二:认识量角器和度量角:

通过目测大小比较接近的角来引出量角的工具——量角器。认识量角器是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小组合作、教师引导的学习方法。其次是让学生自学课本,了解内外圈刻度的作用。并采取了边操作边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片段三:巩固新知:让学生测量不同位置放置的角的度数,量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的内角的度数。

这一层次练习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新知,而且从测量中发现揭示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规律,为以后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上述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当浓厚,积极性很高。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是运用了多媒体,它把静态的量角器动态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学生才能从中看出蕴含的规律。

整个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两点:

一、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捕捉学生观察中的亮点。

学习过程是学习环境主体与学习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应当为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创设必要的环境和条件,使得学生能国利用这些环境和条件主动学习获取知识。认识量角器是学习读数和量角的基础,而量角器对学生来说是较为陌生的。他们对它充满了好奇心和新鲜感。在此我让学生先自己观察量角器,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感知,学生极易发现上面有很多的刻度和刻度线。但中心点学生发现较难。可在课上有一学生发现:“老师我的量角器上有一个小洞”。又有一个学生发现:“我的量角器上没有小洞,中间有一个相交的点”。此时我及时捕捉学生观察中的亮点,顺着学生的思维及时引导学生认识了这个小洞、相交点就是量角器的中心点。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必须更好地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体化服务。在测量角的大小时,电脑演示出不同位置、不同大小的角,媒体上量角器的移动使学生清晰地了解量角时如何放置量角器,如何看刻度。课件的演示效果较好,而且节省时间,形象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缩短学生自主探究后表述的时间,观察和比较能力得到了发展。

在练习部分,电脑会对学生计算的答案进行判断,学生根据判断随机进行更改。我也根据反馈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并及时评判,帮助学生达到基本教学目标。不同题目、不同的难易程度尊重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使学生在练习中进行了自我探究学习,尊重了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位学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的自主探究带来了乐趣,更给人以启迪。能让教师在课堂上游刃有余,让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但就课堂教学而言,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是手段,它更应与学科进行整合。我也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力求使电脑从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工具,从而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