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卢沟桥》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卢沟桥》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4、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按照时间和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关于卢沟桥事变的故事。
2、训练学生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帮助学生理解“东北三省”及“华北”的位置。
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东部。华北:我国北部河北,山西、北京市、天津市一带。通过看地图、朗读,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指导朗读。
②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引导学生指出人体中“咽喉”的位置本文中把什么比作“咽喉”?为什么这样比?看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
(4)齐读第一段,小结: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2、学习第二段:
(1)细读第二段,画出描写敌我双方举动的关键词语。
(2)按“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三个时间,分别交流圈画的词语,并说说从中体会出了什么?
交流并相机板书:① 1937年7月7日深夜敌军我军全副武装喝问气势汹汹严词拒绝首先还击狼狈举、冒出示:“震耳欲聋”、“吼叫”、“疯狂”。指名读,体会出日寇的残暴。
问:面对着如此残暴的敌人,我军“同仇敌忾”“冒着炮火”,你仿佛感受到我守军怎样的气概呢?(不畏强敌,奋勇抗击侵略者的英勇之举、英雄之气)指名理解“人仰马翻”、“哭爹喊娘”、“狼狈而逃”,读这些词语,你有什么样的体会呢?
分角色朗读敌我双方举动的句子。
③当天晚上
敌军我军抱头鼠窜悄悄可耻下场英勇顽强
填空:( )的日寇侵略者( )的中国守军指导朗读。
(4)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①看视频,加深印象。
通过【百度搜索】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gzMzIxNTg0.html
②看板书,同桌互相复述。
③指名复述。
(5)小结: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
三、继续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交流。
我军将士同仇敌忾,奋起反击,侵略者遭到可耻的.惨败。自由读。
重读“迅速”、“成群结队”、“夜以继日”、“纷纷”、“大批”会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4、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①序幕:本指多幕剧第一幕前的一场戏,用以介绍剧中人物的历史和剧情发生的原因。比喻重大事件的开端。
“序幕”在本问指什么事情的开端?(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开端)
你们知道,中国军民是怎样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呢?
(引导学生联系所看的抗日影片或图书来理解)
四、指导复述。
1、明确复述要求:
第一,要有顺序,做到条理清楚;
第二,要内容具体,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还可以加上自己根据课文所想像的内容;
第三,要有感情,复述时表情要丰富,还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
2、各自根据复述提纲,练说。
3、同桌对说。全班交流,评议。
五、总结全文
《卢沟桥》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及历史意义,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巩固生字新词,学习相关句式,会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写一段话。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4、了解列数字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5、拓展语文,让语文的学习延伸到生活中。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卢沟桥的设计科学、造型美观。
【教具准备】PPT课件或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回顾课文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6课《卢沟桥》,跟老师板书课题。
2、翻开语文书,上节课你从文章中读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汇报。
3、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导书写“燕”;直接读,强调读准调值,读出感情色彩,适当复习词义由“闻名于世”引出“马可波罗”对卢沟桥的评价。
二、理解感悟,探究交流
三、
1、指名读或齐读,马可波罗是怎样称赞它的?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柱上的狮子是美的奇观。理解:最好的,独一无二,美的奇观
2、这些赞叹可以说是对卢沟桥最大的肯定,这究竟是一座怎样的桥呢,让我们放声朗读第二段,感受这是怎样的一座桥?学生自由汇报后,教师归纳板书:设计科学,造型美观“设计”预先订出的工作方案或计划。如桥的长度等。
3、理解“设计科学”
在文中找一找卢沟桥是怎样设计的,指名读。
出示课件图,理解专业术语。这里为了清楚地介绍桥的设计意图,用了很多的数字,这样的说明方法叫“列数字”,同学们在介绍事物的时候也可以恰当运用这样的方法。
作者为了说明这样设计的科学,特别举了一个例子,是什么?板书:“完好无损”,理解感受设计科学,讲解“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再读设计科学的语句,再次引出马可波罗的评价。
4、理解“造型美观”
先出示图,我们到桥上走一走,说一说你觉得造型美观吗?学生自由说,教师提示可用书上规范的语句。
借助课件理解,由桥宽引到狮子,注重朗读和拓展训练。
美观: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读,感悟。注意语气,母子相抱(幸福地)相互戏耍(开心地)倾听流水声(静静地)检阅车马(威武地)指导朗读:指导后学生先自己练习,再 ……此处隐藏16332个字……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在自主建构中人情,即是指阅读主体根据自己知识背景、生活阅历和主观意志主动地构建知识,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迈进文本情感的门槛,初步感知作者、文本的情感。《卢沟桥烽火》教学如下:
1.出示初读要求:
(1)通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多读几遍。
(2)运用适当的方法识记生词、理解词义。
(3)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练习分段、概括段意,在此基础上,试着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生根据要求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自主学习效果。
(1)从字音、字形、字义三方面交流生字词学习。
(2)从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三方面交流脉络梳理。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见,在一定意义上情感是文章的灵魂。这一环节,学生从生词的学习到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是一个由局部到整体的自主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实现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披文以人情。
三、研读文本,在品词析句中动情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大多是有情之物。中国的文学创作历来讲究一个“情”字。“情者文之经”“情动而辞发”“为情造文”等阐述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脉。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悟体验,学生情感的波澜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果说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对学生的情感是一种激发、引导,是一种熏陶感染,如果说学生在初读感知中的自我建构是迈进文本情感的门槛,那么促使学生对课文人情入境,对课文的语言品赏玩味则是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这份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用自己的脑去思言之妙。如教学《卢沟桥烽火》2-5小节:
1.出示要求:
(1)读一读课文2-5自然段,圈画出描写敌我双方表现的词句,思考从中读懂了什么。
(2)合作完成表格(提示:抓住最能体现日寇本质和我军精神的关键词)
(3)各组选择感受最深的时间段,就所圈画的具体词句说说各自的感受,并读出这种感受。
2.交流研读感受。
生。:从“全副武装”“偷偷地”“气势汹汹”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事变发生完全是日寇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
生::从“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举起大刀”“冒着炮火”“冲出”“砍去”等词语中,我体会我国军民英勇顽强。(板书:英勇顽强)
生:从“人仰马翻”“疯狂吼叫”“狼狈而逃”“哭爹喊娘”“猝不及防”“抱头鼠窜”等词,我体会到日军蛮横狼狈。
3.引导感情朗读。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部分教学,我先让学生充分与文本交流,让学生在读书中获得个人的阅读感受。“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在文中勾勾画画,读到动情之处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没有“牵引”和“指导”,而是让学生以“哪些地方你感受最深”的汇报方式,使学生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感知于文字,受知于心悟,学生在读中想象、体会。在读后交流感受,伴着对文本的步步诠释,学生们情感涌动。此时此刻,引导学生以各种形式的感情朗读,抒深切真挚之情,使学生情感的脉搏与历史文化的脉搏、与文本语言的脉搏形成强烈的共振,爱国情感油然而生。
四、拓展延伸,在实践活动中移情
拓展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时间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所需要做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不应随课文学习的结束而结束,应引领学生的情感向课后发展延伸,并产生移情活动。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后训练:
1.把“卢沟桥事变”经过讲给父母听。
2.进行社会调查实践,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①周围有多少人知道“卢沟桥事变”?
②他们如何看待日本侵华战争?
③从你的调查结果看,这些调查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认识?
3.收集日军侵华资料,在校内办一个日军侵华罪行资料展。
这一训练不仅架起了课内通向课外的桥梁,也培养了学生用语文的能力。如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学生在活动中将课堂上形成的情感体验带到课外活动中,并使之进一步升华。
至此,本课以“情”为切入口,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被学习为自学习,学生在浓烈的情感氛围中感悟了课文、品味了课文,提升了审美能力和思想境界。
《卢沟桥》教学设计15学习重难点:了解“卢沟桥事变”之前的背景。
学习准备:先学后教流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件发生在抗战时期非常重要的事件——卢沟桥烽火(板题)。
二、出示目标。
师:请大家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为什么“卢沟桥”会成为咽喉要道。
师:有信心达到目标吗?
生:……
师:接下来的学习有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读准课文,掌握生字。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学习生字把课文读准确)
(一)、自学提示:给你们3分钟,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划出生字组成的词和第一次见到的新词,多读几遍。(发现不会读的字词可以问同桌。)
(二)、先学
学生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
(三)、后教
1、出示生字新词:烽、妄、伪、凌、歼
1)、你能给生字注上拼音并组词吗?
2)、你如何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咽喉要道”、“蓄谋已久”、“众寡悬殊”、“同仇敌忾”
2、指名读课文,其他人注意听,有错的及时停下来,及时纠正。
3、还有谁想读?(多给学生机会)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了解“卢沟桥事变”之前的背景。)
(一)、自学提示:给你们5分钟,轻声读课文,重点读第1自然段,能否结合你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说一说为什么“卢沟桥”会成为咽喉要道?
(二)、先学
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整理收集的资料。
(三)、后教
1、师:“卢沟桥”会成为咽喉要道,你觉得应该先从哪说起?(“九一八”事变)
2、师:“九一八”事变是怎么回事?(学生发言)
3、师:还有什么原因让“卢沟桥”成为咽喉要道?(老师可以适时指导)
五、当堂训练
(一)、读拼音写词语:
nà、hǎn、wànɡ、tú、zhèn、ěr、yù、lónɡ、fēnɡ、huǒ、jiān、miè、línɡ、chén
(二)、把词语补充完整。
抱头鼠()、同仇敌()、恼羞成()、哭()喊()
奋不()()、人()马()、()以继()、众志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