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溶液的形成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1第二届“一师一优课”的主题是课型赛讲、有效整合、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全员“优课”展示阶段(20xx年10月26日—20xx年元月22日),昨天举行了镇内赛讲,下面是我的说课稿:
一、认真研读,分析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课题是《化学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里“身边的化学物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起到重要作用!
本课知识是关于溶液的初步认识,其中涉及溶液的形成,乳化现象,溶解过程的吸热和放热等。溶液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多数学生知道海水的滋味,都喝过糖水,打过点滴,品尝过汗水的味道,用洗洁精等洗涤剂来清洗餐具等。在实验中也多次用到溶液,如:盐酸,硫酸铜溶液等,所以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溶液的形成和乳化作用,又能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未知知识,并且为将来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与酸碱盐的知识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
2、立足课标,确定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② 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使学生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
③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体会辩证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立足目标,明确重、难点
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和溶剂三者的关系。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
二、深入学生,了解学情
1、知识储备:学生不仅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溶液,在实验中也多次用到溶液。
2、能力素养:学生已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初步具备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预设困难:①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问题,教师应有所准备。
如:均一、稳定的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澄清、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
透明的液体是无色的吗?有色的液体是不透明的吗?
②自主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三、依据学情,确定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标及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情特点,我在教学时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模式,结合情景教学,交流讨论、分析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动画模拟将微观的过程宏观化。
对于学生,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和分析归纳法参与课堂。实验探究法可以给学生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亲手实验,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而分析归纳法可以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
四、合作交流,设计过程:
1.整体设计思路:教材中以海水引入课题,而溶液形成中的微观过程较难理解,所以我以一粒小小“水分子”的自述形式连接整个课题,通过初识人间五味感知溶液的形成过程,通过方知人间生疏理解溶解能力与溶质和溶剂的关系,通过明辨人间真假,区分乳浊液和溶液,通过感知人间冷暖学习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情况,最后通过用途来体悟人生真谛。
2.根据我校的“一线五环”教学模式,结合化学教学的特点,我采用“导—学—探—练”的模式。教学流程如下:
【情境导入】
(音频)水分子的自述:我是一粒小小的水分子,我和我的同伴们构成了无色无味、澄清透明的水,我们经过河流、湖泊,汇入大海,初次识得人间五味,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番。
【自主学习】
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使学生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
3.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预习提示,预习课本26到28页:
1. 什么是溶液,溶质和溶剂?
2. 常见的.溶剂有哪些?
3. 酒精能溶于水吗?
4. 思考:水里面可以溶解多种物质吗?
【实验探究一】
初识人间五味:感知溶液的形成过程
1. 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两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半药匙蔗糖和食盐,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2. 教师活动:(1)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微观动画)
水分子旁白:水分子和足堂分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形成蔗糖溶液,所以我们也变甜了。水分子和钠离子氯离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形成食盐溶液,所以我们是咸的。
(2)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3)建立溶液的概念。
【转折】
水分子旁白:因为我们水能溶解许多溶质,所以我们水就是溶剂了,但是我们居然遇到了人生难以攻克的“家伙”——方知人间生疏。
【实验探究二】
探究溶解能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学生实验:取两支试管,分别放入1—2小粒高锰酸钾和碘,分别加入少量蒸馏水,震荡,观察现象。
2.教师演示:取两支试管,分别放入1—2小粒高锰酸钾和碘,分别加入少量汽油,震荡,观察现象。
【归纳小结】
不同种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同,所以物质的溶解能力大小与溶剂和溶质有关。
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汽油、酒精也可作溶剂。
【实验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酒精与水能无限制的混溶。
【归纳小结】
溶质的状态有:固态、液态、气态。
液体与液体也可以形成溶液: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其中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做溶剂。
【情景转折】
生活小实验:小南在帮妈妈做家务时将植物油滴到了衣服上,你能帮他清洗吗?用我们水来洗,用洗衣粉洗,用洗涤剂洗,用汽油洗?你觉得哪些方法适用呢?
【小组合作】
……此处隐藏5377个字……力。
心理特征: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法与学法
教育学理论认为,选择和采用教学方法时,不仅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而且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用。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验要求,为了凸显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情景教学、实验探究教学、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减少板书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说学法
直观生动实验是学生最喜欢、效果最好的学习方法。所以本节课学生以分组实验和探究式学习为主要方法。
这是本节课所需要的教学器材。
溶液的形成说课稿5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在此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到了许多溶液,如盐酸、硫酸铜溶液、食盐溶液等等,对溶液并不陌生。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体系。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为下面的教学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了解溶液的一般用途。
2.了解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了解溶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化学课程标准》对本课题的要求是:“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的组成。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用途。”因此,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四、教法和学法
实验、分析讲解相结合
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化学药品中认识一些溶液的实例。通过对物质溶于水等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和分析,理解溶解的过程及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五、实验准备
药品:
食盐、蔗糖、硫酸铜、高锰酸钾、碘、乙醇、汽油、水
仪器:
烧杯、试管、玻璃棒、胶头滴管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教师展示五种颜色不同的溶液(氯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氯化铁溶液),并设疑:请同学仔细观察试管中漂亮的液体,你想到了什么?
(通过新课的引入,意在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掌握更多知识的积极性)
【活动与探究】
本课题中活动与探究比较多,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几个实验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活动与探究(一) 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与水
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将现象记录下来,课堂交流。探究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并从微观角度解释蔗糖为什么会消失。
(把简单易做的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多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不仅激发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渴望,又能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实验能力,弥补了教师演示实验一些细微现象不易被全体同学观察的缺陷。培养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该探究活动十分简单,学生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因此可以把重点放在对实验现象的微观解释上。蔗糖溶于水的过程是蔗糖的分子扩散的过程,食盐溶于水的过程则是离子的扩散过程。在处理这一问题时不必展开,只要求学生了解,无论是分子还是离子,它们都是极其微小的粒子,它们均匀地分散在水分子中间,以此来理解溶液的本质。
在活动与探究(一)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的讨论,得出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对于溶液的基本特征,要抓住均一性和稳定性。另外,还应启发学生多从微观的角度去想象,分散在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达到均一状态之后,仍然处于不停的无规则运动状态之中。
活动与探究(二)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做完实验后,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教师点评,总结结论: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设疑:把一种溶液放入到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引出:
活动与探究(三) 水与乙醇能够互溶吗
学生做完实验后,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教师点评并设疑: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那么,请问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举例说明。
教师小结:①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②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③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通过设疑:把油放入水中是否能形成溶液呢?引出:
活动与探究(四) 洗涤剂在清洗油污时起的作用是什么?
活动与探究(四)实际上讲的是乳化和乳化现象。课程标准中要求“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要求比较低,实际上是从密切联系生活的角度提出来的:洗涤剂是一种最常用的乳化剂,用洗涤剂清洗餐具就是乳化现象的应用。因此,教材中“乳化”现象是通过实验引出的,学生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
学生做完实验后,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教师点评。并提出问题:什么是乳浊液?将试管内的液体倒掉,观察试管内壁的现象是什么?怎么处理?学生回答后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方案。思考:植物油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加了洗涤剂的乳浊液可以稳定存在?教师边演示Flash动画,边解释。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
【课堂小结】
学生先分组讨论,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1. 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 乳浊液(乳化剂)乳化现象。
【巩固练习】
1、指出下列溶液中溶质、溶剂各是什么?
(1)硫酸铜溶液
(2)稀硫酸
(3)75%的医用酒精
(4)油脂溶解在汽油里
(5)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
(6)盐酸
(7) CO2的水溶液
2、结合课本P27,图9—3,谈一谈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的用途。
3、课本P33,习题1——4。
文档为doc格式